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培育工程师文化④ | 守住现在,并把未来变成现在

时间:2024年09月06日 10:55    来源:
视力保护色:
【字号

  技术创新是先导,因为它面向未来。作为一名大飞机工程师,要永远不满足于现在的技术,不停地去打磨,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总要有一部分人为了未来去冲


  “我们现在的生产制造技术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盘,是维持基本生存,让每个人动起来,发挥自己的价值,最后实现价值输出的一个载体。但总要有一拨人,他们始终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去思考这个企业的未来技术如何发展,去规避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让大飞机制造技术能够屹立在行业技术的前沿。邢宏文说道。

  早些年,邢宏文带领团队经过三年的攻关,做出了飞机大部段自动对接的原型系统,但也随之而来一些质疑的声音。为了给这个自动对接的大脑找到应用的身体,邢宏文给时任上飞公司总工程师的姜丽萍写了一个报告,慷慨陈词大飞机未来对于这块技术的需求,以及不彻底拿下这块技术会带来的问题。

  回忆起这段经历,邢宏文笑着说:我现在受挫的时候还会看这个报告激励自己,虽然都是大白话,但每次看还都有点热血沸腾。当时是基础已经有了,所以就想着无论如何要把这个事建立起来,因为这不仅是解决飞机对接的问题,重点是解决了我们整个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问题,能够同时实现一种正向循环。

  后来,通过公司领导牵头与相关部门深入沟通,同时积极争取各界资源支持,邢宏文团队与合作方最终共同实施ARJ21飞机两个工位的大部段自动对接,一次性实施成功后,向全公司证明了这个技术的可应用性,一下子就全面铺展开来。

  正如同薛雷所说,作为大飞机工程师不仅要负责‘0-1’的实现,更重要的责任是肩负后面‘1-100’的一个推广应用。

  “现在我们研究机器人产线,可以说机器人产业风险很大,投资也比较大,但它是未来,我们总要为未来投入,总得有一部分人要为了未来去冲。邢宏文说道。机器人应用从课题开始,逐渐往工程应用方向拓展,这期间也有诸多不足,现场也有各种不认可,但邢宏文团队坚信他们做的事情肯定能在现场发挥作用,肯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日复一日地去打磨。

  经过十多年努力,现在大飞机产线上机器人的应用遍地开花,邢宏文也很感慨,当我们研究的某项技术确实走到了需要自己去思考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作为大飞机工程师一定要去想,想的时候可能会被现实所羁绊,但一定要去想,万一实现了呢。要不断去思考为什么我们能行?永远为行去找理由,去找行动的方向,这样的话最终才能行。

 

  没有应用到生产现场的创新都叫失败


  对于大飞机工程师来说,什么是失败?谈及这个话题时,邢宏文说:每次大家到车间来,看到很多科研设施,觉得很厉害,但其实在我看来还没成功,科研成果应用到型号中我们才把它定义为成功,但科研毕竟有一个成熟度,所以我们也是处于一种始终看到失败,并被这种失败所鞭策的状态,这个过程中,其实坐冷板凳的时间还是挺长的。

  在邢宏文看来,作为一名大飞机工程师,一定要能坐得起冷板凳,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内心要有信念去坚持。

  “还记得当时我们提出研发双机全自动锤铆这项工艺时,整个行业的应用都没有那么广泛,也没有一些成熟的案例,到底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都是未知,研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发现质量一直满足不了工艺规范的要求,大家心里就慌了,就想着我们这条路线难道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吗?会产生一种自我否定,但最后大家沉下心坐在一起,把所有的技术问题深挖,认真分析技术手段,最终找到了根因,然后重新进行设计,工艺测试完成后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要求,大家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薛雷认为,在这种试错的研发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也会经历自我否定的阶段,但大飞机工程师一定要有定力,要能够在自我否定中完成自我超越。

  科研与生产不同,科研没有一套标准。就好比接线,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搭好就行,因为简单,就觉得肯定没有问题,但可能就是在搭一下的这个环节中出现了失误。

  回忆起过往经历,刘思仁有感而发,一旦发现自己走到绝境了,别着急弄,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从头捋一遍,有时候破题的关键往往在最简单的点上,如果你一直认为它是没问题的,就不会注意这一块,彻夜思索问题出在哪里,但就是找不到出路,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定没错,工程师一定要注重细节问题,防止灯下黑

 

  以开放的态度写好“合”字


  在邢宏文的观念里,大飞机是的技术,大飞机工程师要懂的艺术,既要会融合,也要会配合,更要会结合。作为一名先进设备专业副总师,邢宏文非常注重在工程师内部形成多专业的融合。如何把大家融合在一起?这就需要有大的目标和项目让大家投入进去,因为只有在大的任务和目标中,每个人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专业都不够,不够的时候就需要合作,如果你仅仅待在那一个地儿,你会始终觉得自己挺厉害。邢宏文说道。

  在邢宏文看来,建世界一流的飞机产线,不可能只靠一家企业、几个人,上飞公司作为链长单位,要把各支专业力量融合到一起,大飞机工程师要成为双语人才,不能只说外单位听不懂的飞机行话,也不能只说上飞公司听不懂的其他行话,要把需求传递和技术引进打通,做好出题人,把大家引进来一起答题,最后让生产来阅卷。

  上飞公司有很多技术部门,但在邢宏文的心目中,航研所始终是给上飞公司造枪造炮,甚至于造新时代工程师的地方,航研所的工程师就像是上飞公司的一支机动部队,组织有需要的时候,说上就上。

  “我们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与我们的队友形成配合关系。邢宏文边回忆边说,当时组建IPT团队建设C919飞机生产线的时候,公司把航研所的工程师调到前线打仗,与供应商对接确定总体方案、开展产线技术条件谈判以及核心关键设备的技术应用,突击战打完了之后,工程的大部队过来了,我们就回到二线,梳理沉淀前面遇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让它变成标准,甚至变成工具。

  作为一名大飞机工程师,一方面要务虚,会往前看,另一方面也要务实,能够扎扎实实地一脚踩进生产制造的土壤里面去。他需要去感知,到现场拿起气钻铆枪的时候,手臂震动得受不了,才知道机器人打铆有多幸福,才知道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痛得越深,干得技术才越深。

  “工程师不能单纯地去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就要思考怎么去提升,要有思想地做事,把科研创新与现场需求结合起来,让它真正形成生产力,这也是工程师的价值所在。刘思仁说道。

 

打印页面

相关报道:

服务导航
关注我们: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1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飞路919号 邮编:201324 总机:0086-21-20855703 传真:0086-21-2085882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