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爱开始,爱了才会专注,才会不断投入,要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在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无可挑剔。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把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无可挑剔
“一切从爱开始,爱了才会专注,才会不断投入。”胡双钱用一个“爱”字高度概括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工匠精神的精髓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做到无可挑剔。”
胡双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习惯总结出反向验证、对比复查等方法,即时验证各项操作,坚持以每一环节的质量保证最终的零件质量。从事飞机零件制造40余年,他经手的数十万个零件没有出现一次质量差错。因为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作为一名工匠、作为一个老师傅,产品没做好就很丢脸,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公司的培养和信任。
同样把“精”放在首位的,还有方丽萍。“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技能水平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的理论知识精益求精。”在她看来,数控是一个高度人机对话的专业,它不像传统专业,一把锉刀,一把铣刀,就可以完成一个零件,它要求技能和技术完美结合,因此要时刻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自己提出要求,持续不断地学习,既要掌握实操技能,能操作机床,更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会编辑程序和工艺优化。
何述明则从复合材料的特性出发,分享了自己对精益求精独到的见解:“复合材料先天就是人类精益求精的产物,它不仅保持着各组分材料性能的优点,而且可以通过各组分性能的互补和关联获得单一组成材料所不能达到的综合性能。在新材料、新场景、新性能的引领下,工匠能手一定要立足岗位、走在前面,向更高的技能水平和零件质量不断挑战,因为如果你不超越自己,就永远不会进步,就只能被淘汰了。”
“一定要‘斤斤计较’,把握好细节。”陈梦云表示,复合材料讲究过程控制,一旦成型便不可逆转,每一层料片的铺贴,都要追求极致,保证“零褶皱、零夹杂、零气泡”。加上铺贴精度要求极高,材料种类多种多样,材料特性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将各类材料特性都吃透,掌握好它们的“脾性”,才能将每一层的铺贴都做到极致。
倪海荣认为,工匠精神也体现在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有做到业内领先水平的决心和毅力。“当时是加工一个Ra 0.8(粗糙度符号)的复材试片,大家一直在尝试,并在数据积累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改进,一步步优化刀具颗粒度、厚度、材质,最终达到了Ra 0.4左右,在国内达到了领先水平。”
用好创新这把“万能钥匙”
为零件制造解难题、激活力、添动力
创新之于零件制造,犹如阳光雨露。“我们没有等一下、慢慢来的时间,尤其在型号研制阶段,必须要不断地创新,才能破解紧急的难题。”胡双钱回忆了通过创新加工方法完成一个钛合金零件攻关的经历。
当时时间比较紧张,按照传统加工方法的话,各类条件都不满足,加上零件精度要求又极高,因此在尝试探索了多种方法后,才最终确定好加工方案。“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分析,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创新方法、创新思维都必不可少。”胡双钱如是说。
谈及创新,方丽萍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工艺创新了。那是车间从传统加工转化为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的时候,她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研究角片类零件转化为数控加工的程序。“程序不是编辑完成就好了,关键要精化,把不必要的程序缩减掉,这才是判断程序‘好不好’的重要因素。”方丽萍补充道。经过此次工艺优化,原本需要三个工人完成的零件,现在只需要一个工人、一台机器就可以完成,加工时间大大缩短了,零件的统一性也大大提高了。
“工匠要会巧干,要善于找方法,尤其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作为同事眼中当之无愧的创新达人,何述明直言,他创新的灵感其实就在生活中,从墙上摆动的钟摆联想到让阳极化挂架转动起来、用橡皮泥“放大”零件填充状态、用弹簧夹持零件便于喷涂……每一个破解现场难题的巧方法背后,都离不开多观察、勤联想。
改进优化是创新,多元融合也是创新。在倪海荣看来,一名工匠要“会融合”,能够把各种各样的技能融合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最初制作复材零件的时候,经验少,所以说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挖掘,当时复材机加的时候,我们融合了很多其他工种的元素,钳工、铣工、钣金……在我们现在的复材机加里,也找得到它们的影子。”
多元融合的基因,也打开了大家制造复材零件的思路。倪海荣分享了团队用磨床去切割、成功加工出复材试片的故事,“在传统加工方法无法满足要求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换个方向,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也不要怕推倒重来,有时候推倒重来反而就会豁然开朗。”
传授技能、启迪思想
带领更多青年技能人员筑梦大飞机
现在是大飞机事业蓬勃发展的好时代,作为老一辈航空人,带好年轻人不仅仅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情怀。胡双钱表示,“下一步的目标还是多培养人。虽然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会带来技能人员数量的减少,但对技能人员的要求反而会越来越高,一些机床难以达到的精细化极高的环节,仍然需要技艺高超的人来完成。我会继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继续通过项目、工作室、技能竞赛、对外交流,提高青年技能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培养既会操作机床,又会编辑程序,还懂智能产线维修的‘多面手’,是我们工作室和我带徒的努力方向,也是今后需要去探索的一条路。”方丽萍坦言,人才培养要与公司发展紧密相连,如果懂得一些智能产线维修知识,可以帮助现场更快地解决问题,为零件和公司产能提升提供积极助力。
大飞机进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随之而来的是新员工数量的增加。如何让新员工“一次做好”,非常考验工匠能手、技能骨干的带教。陈梦云和倪海荣都表示,让新员工熟知标准作业非常重要。当前,团队已经总结出标准作业法、标准化表单和演示视频,帮助新员工熟悉每一道流程、把握好每一个细节。
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述明认为,要让青年技能人员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总会对年轻人讲,你要把过程记录下来,做好归纳总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一步做错了,要学会反思,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掌握难点、痛点以及应对方法,更高效地提升技能水平。”
倪海荣介绍了班组带教新员工的思路,从基础做起,在打牢基本功的基础上,再结合他们的特点、特长选择某类某个零件进行更深入的打磨,直至精通,再从一个零件到多个零件,从一类零件到其他类型零件。